首頁 >
疾病資訊 > 心臟病 (Heart Diseases)
什麼是心臟病 (Heart Diseases) :
心臟是人體血液循環的一個重要器官,主要是透過血管令血液流通到全身,心臟任何一部份發生病變﹑損傷或壞死,都會形成各種可致命的心臟病。
心臟病乃本港第二號「殺手」是我們不可忽視的殺手病。平均每年有近五千人因各種心臟病而喪命,患者更不計其數。
心臟病的種類大至分為:
遺傳性及先天性心臟病
遺傳導致的先天性心臟結構或功能異常 (如: 心臟位置異常(右位心); 心房心室間隔缺損 - 俗稱心漏; 瓣膜異常; 大動脈血管異常),便可歸立為先天性心臟病,原因多是遺傳基因及染色體異常,或是在胎兒期間受到感染所致。
風濕性心臟病
多由風濕熱引起, 當風濕熱消退後,遺留下來的心臟瓣膜損傷為主的心臟病, 多數發生在年輕人身上,主因是由咽喉部位受到鏈球菌感染造成,身體出現自抗免疫力失調。可誘發心臟瓣膜狹窄閉塞,心律不整,心臟衰竭,進而危及性命。
原發性心肌病
經過感染、新陳代謝、藥物、酒精等都可使心肌變化及衰竭。
冠狀動脈性心臟病簡稱(冠心病)
由脂質沉積於動脈壁而引起的冠狀動脈粥樣硬化。血管受到阻塞,血液根本不能流到心臟肌肉,令心肌缺氧壞死,而導致心臟病。
高血壓性心臟病
血液泵出心臟的力量是為血壓,血壓升高即是心臟需要以較高的動力才能將血液推出, 令心室負荷加重,會形成心肌肥大及肺高壓症,而高血壓亦會令動脈硬化,引起其他心臟病發生。
心臟病不可改變的因素﹕
- 先天性 - 可能是遺傳,胎兒期間受到感染,細胞分裂的出錯等等。
- 老化過程 - 心血管系統的功能會隨年齡增加而下降。
- 遺傳 - 如直系親屬曾患心臟病和中風,患上心臟病的機會會增加。
- 社會環境因素 - 繁忙的生活, 工作壓力,精神緊張等,都會令心臟病發的機會增加。
- 性別 - 男性患上心臟病的機會比女性高3-5倍,而女性更年期或五十歲後,這個差距會收窄。
心臟病徵狀
心臟病未必一定有徵狀可以看到,但部份人的身體會發出警號如:
氣促、出汗、 胸痛、心悸、 頭痛、頭暈、疲倦、 腿肌痛、心絞痛、水腫、心律紊亂等等。
心絞痛 - 因心臟的氧氣量不足,例如在勞動﹑運動及情緒劇變時,便會突然發生。一般會在前胸開始,像有物件重壓﹑鉗夾著心臟,感到其突然收縮痛楚跟著會向外放射到肩部﹑頸部或左臂內側。同時可能有其他徵狀,如氣促、心悸等。如心絞痛未能在服食藥物後十五分鐘消除,病人必須找醫生檢查。
心律紊亂 - 即心跳過慢,過快或心跳次數維持正常水平但呈不規則頻率等。
心力衰竭 - 心臟因長期不能發揮正常功能,以致有呼吸急促,下肢水腫,平臥時呼吸困難,皮膚呈紫色,血壓下降,身體冰冷,出汗,甚至休克。
猝然死亡
治療方法:
- 控制血壓、糖尿病和膽固醇
- 藥物
- 手術 - 心瓣手術,通波仔/搭橋,心臟起搏器,心臟移植
心瓣手術 - 修補受損的瓣膜,常用於先天瓣膜異常和後天的風濕性心臟病。
通波仔/搭橋 - 當心臟血管積聚太多脂肪造成阻塞時,通波仔/搭橋兩種手術都可使血管管腔擴大,而通波仔的危險性較低而成功率亦相當高。
心臟起搏器 - 調控心臟跳動以避免它停止跳動。
心臟移植 - 若心肌嚴重衰竭,醫生會建議進行心臟移植,但風險頗大。
預防方法:
治療及預防高血壓、膽固醇和糖尿病
健康的生活習慣 - 以清淡的飲食為原則,少吃含高糖分,鹽分,脂肪和膽固醇的食物,可減低罹患高血壓,糖尿病等的機會
戒煙戒酒
適量運動 - 適量運動能幫助強化心臟,亦可消耗脂肪,但運動量不能超過身體負荷,否則可能會令心臟負荷過重,出現急性心臟病病發的情況。若本身已有長期病的人,應該向醫生請教哪種運動較位適合
控制體重,因肥胖會令心臟負荷增加,生病的機會自然高些
保持心情輕鬆愉快
定期作體格檢查